年俗守护人

来源:bob首页登录    发布时间:2024-08-08 12:19:10

  过春节贴对联,特别是手写对联,总让人感觉到一份更为浓厚的年味。 每到年底,来自杭州萧山区河上镇崇礼书画院的张永芳老人和其他几位书法爱好者,就会到河上镇下属的各个村子摆个摊点,现场免费写春联。“送春联下乡活动我已坚持8年了,每一年少说也送出去2500副。”张永芳说。

  在华夏文明中,贴春联只是众多年俗活动中的一项,而像张永芳这样,一直守护着传统年俗的文化传承人也不少。春节来临之前,我们探访了多位年俗守护人,听他们讲述与春节有关的年俗故事。

  “这两天正好在办年俗文化节,我们来到现场送了。”在河上镇老街前广场见到张永芳一行时,他们正被村民围住写春联。

  张永芳今年71岁,声音洪亮,讲起话来一点也不含糊。他从小就爱好书法,以前村里的春联很多都是他写的,后来去印刷厂上班,退休后和一帮爱好书法绘画的“老伙伴”重操旧业,为村民们免费送春联。

  “每天能送出一两百副,每一年少说也有2500副吧。”张永芳说,送春联下乡活动他们已做了8年,对联的内容,由书画院的爱好者自己编写,好多内容是结合河上镇当地特色而作。张永芳随机拿起边上的一副,“春联赠福村民笑 河上东山步步高”,他说,这一副就是他们为河上镇东山村的村民创作的“定制款”春联。

  和河上镇相距近50公里的杭州市拱墅区中国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里,今年63岁的方建国也在送春联。“最近,我自己构思出了10副对联内容,打印出来,游客喜欢哪一副我就写哪一副送他。”方建国拿出了一张A4纸,上面整整齐齐地写着10副对联内容。

  记者看了一下,“金犬跃门升千秋 喜鹊登梅迎早春”“门迎金犬财富盈 户纳千祥闹新春”等,都是关于狗年的对联,还真应景。

  送春联只能说是方建国的“副业”,剪纸才是他最大的“招牌”,作为浙江省民间艺术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拱墅区非遗“钱塘剪纸”传承人,他自学并痴迷剪纸30余年。

  随着春节临近,到方建国这里学剪纸的人多了起来,尤其是学校放假了,很多孩子来工艺美术博物馆感受传统节日的氛围,方建国所在的展厅最热闹,孩子们在这里能体验、能学习,还能带些剪纸作品回去,别提有多开心了。

  自2011年被邀请入驻中国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后,方建国就一直在这里展示推广自己的剪纸艺术。“春节到,送你个‘福’字,再送你个‘年年有余’。”方建国一边说着,一边拿起一张红纸,剪刀在他手里上下飞舞,不到2分钟就剪好了。

  在这个不到20平方米的展馆里,到处都是方建国的剪纸作品,尤其是关于杭州的民间传统文化,关于G20杭州峰会、运河文化等,方建国统一称为“钱塘文化”。

  剪纸可不只有“剪”,“刻”也是一大特征,方建国尤其擅长“刻”。一幅好的剪纸作品,他要先进行创作,画好然后再刻。花精力最长的一幅作品是20多米长的红楼梦人物形象,都是一刀一刀刻出来的,花了足足有一年时间。

  一个小盒子就是方建国的工具箱,十多种不一样的小刀都是他自己制作的,冰棍木柄是刀柄,用吸管作为保护套。“都是废物再利用。”他笑了笑。

  春节最近一段时间,方建国主要剪各类窗花,看着游客们开心地将自己剪的窗花及写的对联带回家,方建国说这是最满足的时刻。

  过年吃年糕,是浙江各地的一大习俗,打年糕也成为了过年必备的一项年俗活动。萧山河上镇的东山年糕节已举办了12个年头,每到年糕节,乡里乡亲都会聚在一起,打年糕、蒸年糕、吃年糕,老底子年糕现打现吃才有年味。

  连续12年,今年70岁的金士祥和64岁的金兴如都参加了年糕节的活动,而要说起他俩打年糕的时间,可比12年长多了。“年糕一打,过年的氛围就来了。”金士祥说,临近春节,在外面打工的年轻人都回家了,小孩子也放假了,“好多小孩不知道年糕是怎么来的,我们这一打,他们就都看到知道了,不然我们这一辈的走了,传统年糕都要失传了呢。”

  年糕在打制前还有一个磨粉的步骤,将米放入磨盘磨成米粉,保证年糕口感均匀。磨粉看似简单,也需要力道,等到打年糕时,更是需要花大力气,手上长满老茧的金兴如将木制榔头举过头顶,用力砸向石臼里热气腾腾的糯米面团,一股清香溢出,老底子打出来的年糕又软又糯,对老人、小孩的肠胃也好。“只有自己打出来的年糕才有记忆中的味道。”金兴如乐呵呵地说,年糕一打起来,村民以及外地的游客都围过来,有种当明星的感觉。

  在杭州萧山河上镇,“板龙舞”是一个有着上千年历史的民间风俗。傅叶茂就是板龙舞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今年82岁的他带着一个平均岁数已过70岁的7人小组,今年元旦后就开始忙碌了,加班加点制作的正是“板龙”。

  板龙,顾名思义,接板成龙,连成一条波浪形长龙,制作纯靠手工,所用的材料是竹子、彩纸、糨糊等,工艺十分讲究。

  在河上镇溪头村的文化大礼堂里,记者见到了傅叶茂一行人,有两位师傅正忙着给龙头上装饰鲤鱼跳龙门、八仙等彩绘图纸,傅叶茂和另一位老手艺人则用糯米糨糊精心贴着每一片龙鳞。“一个板龙可是足足有上千片龙鳞。”傅叶茂介绍。

  今年的龙头高达2米左右,“比原来高了5厘米,龙身的曲线也做了调整,鼻子更立体了,牙齿也多了两颗獠牙,不再是整整齐齐的一排。”傅叶茂说,做了40多年的板龙,年年都会有新的调整和改进,让龙的形象越来越逼真,当然对手艺的要求也慢慢变得高。

  今年,他还亲手制作了一个栩栩如生的狗生肖彩灯。“春节前肯定能全部制作完毕。”傅叶茂说,前段时间的年俗文化节上,去年的那条板龙还被外国游客“盯”上,玩得不亦乐乎,这让他很骄傲。

  “今年的龙灯盛会将在正月初五举行,欢迎你们来观看。”傅叶茂说,也希望有更多人关注这一传统文化。

  现在的年味越来越淡,这是很多人的感受,相比普通人,这些默默守护着年俗的传统匠人内心更有一种担心:当守护年俗的人慢慢地少,年味会不会最终消失?

  “平均年龄超过70岁,都是老头子。”谈起板龙的制作,傅叶茂颇有些无奈。他说,年轻人不会做也不愿意学,板龙的制作基本集中在年底,让一个年轻人以此为生,确实也不现实。

  方建国曾在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带过剪纸类的学生社团,“能坚持学下来的学生不多。”剪纸最重要的是创作,但很多年轻人只想学怎样剪纸,“现在,杭州师范大学工业设计专业的一个学生每周都会来我这里学。”方建国十分珍惜,他说,难得有年轻人对剪纸感兴趣,会倾己所知、毫无保留地教。

  深有感触的还有张永芳,“虽然手写的春联让年味更浓,但年轻人嫌麻烦,店里也有卖的,就直接买回家了。”金兴如也说,手工打制年糕工序烦琐,年轻人在超市就可以买到各种口味,也让慢慢的变少的人愿手工打制年糕,“我们小的时候,家家户户都会打,现在我打个年糕都可以上新闻嘞。”

  “春节是一个很重要的传统节日,是家人团聚、沟通情感、增进友情的时节。”省文化厅非遗处处长胡雁坦言,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年味的确变淡了,“为加强传统节日的保护传承,我们在春节、元宵节期间,会围绕年俗组织并且开展一系列民间传统文化活动,我们还确定了拱墅区等26个地区为浙江省春节文化特色地区,为的就是让年味更浓一些。”

  截至目前,浙江共有国家级非遗项目217个,其中民俗类33项,占比15%;省级项目886个,民俗类179项,占比20%。而民俗中,年俗是重头戏。“我们有不少非遗项目与春节的习俗相关,春节是我国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凝聚着浓浓的民族精神和情感。”胡雁表示。

  据了解,省文化厅组织全省各地在春节期间的民俗活动,主要有“拜大年、赶大集、唱大戏、送大礼”。胡雁解释,拜大年主要是各地全面展示春节期间的传统习俗,唤起民众参与传统节庆文化活动的热情,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民众、融入生活,如乡村春晚、元宵灯会等;赶大集则是将具有传统地域特色的年货采购等融入其中的年俗活动,如“年味温州”、金华“非遗集市”等;“过大年,看大戏”更是人民群众一以贯之的文化传统,春节是开展传统戏剧进文化大礼堂、进社区的绝好时机;送大礼则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做沟通保护予以一定鼓励和扶持。

  为了让更多年轻人参与到传统年俗活动中,去年,省文化厅发起了一个“最美中国年”的微视频大赛。“手机点播量达到90万人次,参与投票群众达27万余人。设定的3个金奖、5个银奖、10个铜奖、10个网络人气奖全部产生,参与的大多是年轻人。”胡雁说,这是在“互联网+”时代,运用新媒体进行民间传统文化传播的一次新探索,更是让传统年俗融入时代发展、贴近群众生活的新实践。

  今年,为了让更多人参与进来,“最美中国年·浙江年俗”活动改为了摄影大赛。胡雁介绍,作品需要是以浙江省年俗活动为主题,反映全省各地春节民间传统文化活动的多姿多彩,有典型性和地域特色,表达人们在新春到来之际的喜悦心情和美好愿景,同时兼顾纪实性与艺术性。

  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习说过,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胡雁说,“文化自信促使我们从心理上、精神上深化对道路、理论、制度的自信和自觉,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不断宣传和发展传统年俗就为了让我们的民族更加自信。”

  网传国内三大豪宅之一餐厅老板:以前大佬们吃饭必点五八个姑娘,今年都不带姑娘了

  中国驻美大使谢锋:当今世界还有哪个国家能推动这么大范围、规模、力度的改革?

  与中坚力量共成长,2024建信信托艺术大奖评委会特别奖获奖艺术家凌海鹏

  Google放弃Chromecast 推出更强大的Google TV Streamer

版权所有:bob首页登录

豫ICP备10200540号-22

联系电话:0371-67997088

友情链接:机制砂设备矿山破碎机械